服务25个热门行业 国内外100多家知名品牌企业 及1000多家国内中小企业


金融︱ 快消品︱ 美妆护肤︱ 母婴︱食品︱ 鞋包服饰︱ 医疗︱ 汽车︱ 工业用品



经典案例

品牌公关

三十岁的星巴克,如何阻击互联网咖啡的围攻
来源: | 作者:bayii1 | 发布时间: 2018-06-24 | 1422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在中国广阔的市场,互联网咖啡品牌兴起,让星巴克成为唯一的最大的假想敌。

星巴克1999年进入中国,一个新兴品牌的打造,从用户认知的培育,到标准化流程的建立,均需要多年的沉淀,但爆发点一旦来到,可能产生惊人的能量。

2000 年,舒尔茨曾从星巴克领导者的位置离开,转而去发展国际业务。但是在 2008 年,金融危机将无数公司拉下扩张的快车道,星巴克也未能幸免,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。随后,舒尔茨回归,密集关店优化店铺利润结构。星巴克进入短暂的调整期,2009年利润略微下降,到了2010年便实现了增长。面对陷入困境的星巴克,他回来了。

对于那次困境,舒尔茨在自传中曾经提到过:星巴克从 2007 年开始走下坡路,一方面是内部过分追求增长,一方面外部环境经历着几大变化。面对金融危机,同行业的竞争者,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改变,星巴克招架不住了。

“衰败发生得安静而平缓,就像脱线的毛衣一样,从松动的那一针开始,一点点脱线。一项又一项的决议,一家又一家的门店,一批又一批的顾客,星巴克一直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在不断瓦解。”

重返星巴克后,舒尔茨暂时关闭了美国的 7000 家门店,重新培训咖啡师之后才再开店。他重新核查了运营成本高达每年 1 亿美元的供应链,以及膨胀的食品浪费成本。面对数字化的冲击,他替换掉了旧的设备,推动星巴克成为餐饮界中移动支付的先驱。

舒尔茨还把触角扩展到了茶、面包等业务,星巴克在 2008 年之后收购的公司包括散茶零售商 Teavana,果汁公司 Evolution Fresh 和面包品牌 La Boulange Bakery 。

在舒尔茨再次执掌星巴克的八年里,股价平均增速35%,远远高于2000年-2008年间的6%。而进入亚太市场的战略,更是让星巴克成为咖啡饮料行业,几乎不可撼动的NO.1。

人生“第三空间”,星巴克做对了哪些?

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(Ray Oldenburg)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,他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,职场为第二空间,而城市的酒吧、咖啡店、博物馆、图书馆、公园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。

第三空间是一个公共交流的地方,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,也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,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。第三空间的特征是自由、宽松、便利。

舒尔茨早期坚持将创造“第三空间”作为星巴克的发展动力。“第三空间”强调星巴克的社区属性,是工作和家庭以外用户社交的重要场所,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“高度接触性(highly accessible)”,最好是人们只需要步行的距离就可以到达附近的场所。如果同一区域能够存在更多的星巴克门店,就能相对缩短了客户找到任一门店的时间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
上海市宝山区蕰川路516号泰德科技园A座412室


021-60486040


pr@bayii.cn


www.bayii.cn